以岭德衡医院:在痛风诊疗技术上开启 “可视化时代”

发布日期:2025-03-27     点击数 loading

近日,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影像科迎来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突破。医院全新引进的 128 排彩色能谱 CT 设备,首次成功为痛风患者手部痛风石构建出高分辨率彩色三维立体图像。这一创新性技术精准捕捉到尿酸盐结晶的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直观且精确的依据,标志着医院在痛风精准医学领域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痛风,作为一种在现代社会愈发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因为血液中尿酸过多,形成像细针般的结晶堆积在关节内,引发红肿发热和剧烈疼痛。这种病发作时关节会突然像被火灼烧般疼痛,尤其容易发生在大脚趾、膝盖和手指等部位,严重困扰着众多患者。痛风石的形成不仅会引发剧烈疼痛,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在过去传统的检查手段,诸如 X 线、超声等,在检测和精准评估痛风石,尤其是手部微小痛风石时,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些方法难以清晰呈现痛风石的细微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开启痛风诊疗的 “可视化时代”

44 岁的韩先生因憋喘住院期间,向医生诉说自己右腕关节肿痛难忍,日常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医院运用先进的 128 排彩色光谱 CT 对韩先生的右腕关节展开细致检查。在生成的高分辨率彩色三维图像中,尿酸盐沉积呈现出极为醒目的特征性绿色。痛风石病灶的边界、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都清晰地展现出来,宛如一幅精准的地图,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最为直观且关键的依据。


影像科主任王勇指出:“传统的痛风石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如今,三维图像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使诊疗决策更加科学、客观。在疾病诊断阶段,该技术具有极高的敏感度,能够发现早期无症状的微小痛风石,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遏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医生可以依据这些精准的三维图像,制定极为精确的手术方案。通过清晰明确痛风石的切除范围,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必要损伤,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在治疗效果评估环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三维图像,医生能够实时、动态地监测痛风石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临床价值:从 “定性” 迈向 “定量”

该技术突破为痛风诊疗带来了三大显著革新:

早期诊断:其灵敏度极高,能够精准检测出毫米级的尿酸盐沉积,相较于传统方法,可提前 6 至 12 个月发出疾病预警,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精准评估:通过先进的量化分析手段,该技术能够精确测量痛风石的体积、精准定位其分布位置,并深入剖析其与关节的解剖关系,为手术规划提供详细且精准的 “三维地图”,助力手术的顺利开展。

疗效追踪:在患者接受治疗后,能够动态监测尿酸盐的溶解情况,医生以此为依据,精准指导个性化用药方案的调整,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此次技术突破不仅展现了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影像医学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痛风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诊疗希望。未来,医院将继续依托先进设备,深化 “影像 - 临床 - 科研” 一体化模式,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摘自2025年3月17日河北新闻网